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与度量研究——兼论宏观审慎政策实施

被引:156
作者
方意 [1 ,2 ,3 ]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2] 中央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3]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
网络模型;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6.08.005
中图分类号
F832.1 [金融、银行体制];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摘要
本文创新性构建了包含银行破产机制和去杠杆机制的资产负债表直接关联网络模型。本文发现:(1)四类银行特征和4个外生参数影响四类传染渠道,且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四类传染渠道中去杠杆渠道(LossDEL)和银行间负债违约渠道(LossIADF)最为重要;(2)在传染过程中,银行破产会导致系统性风险急剧上升,且破产越集中,系统性风险越大;(3)系统性风险存在"区制转换"效应:当低于某一参数阈值,金融体系呈现出随时间递减的"常态"系统性风险(SR),该风险由银行体系杠杆率驱动;当高于某一参数阈值,金融体系呈现出随时间递增的"危机"系统性风险(SR),该风险由银行关联性和资产规模驱动,并主要来源于传染指标较高的大型商业银行;(4)4个外生参数对应了四类针对金融体系整体的宏观审慎政策,脆弱性指标(VBI)和传染性指标(CBI)对应了针对单家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政策,这些宏观审慎政策应根据金融周期(上行或下行)和系统性风险类型(常态或危机)来实施。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57+187 +187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冲击下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 [J].
方意 .
世界经济, 2015, 38 (07) :73-98
[2]   规模、关联性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衡量 [J].
范小云 ;
王道平 ;
刘澜飚 .
金融研究, 2012, (11) :16-30
[3]   未定权益分析方法与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测度分析 [J].
宫晓琳 .
经济研究, 2012, 47 (03) :76-87
[4]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 [J].
刘春航 ;
朱元倩 .
金融研究, 2011, (12) :85-99
[5]   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分析——金融网络中的系统风险衡量与成本分担 [J].
贾彦东 .
金融研究, 2011, (10) :17-33
[6]   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 [J].
周小川 .
金融研究, 2011, (01) :1-14
[7]   中国宏观金融中的国民经济部门间传染机制 [J].
宫小琳 ;
卞江 .
经济研究, 2010, 45 (07) :79-90
[8]   金融网络视角下的宏观审慎管理——基于银行间支付结算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黄聪 ;
贾彦东 .
金融研究, 2010, (04) :1-14
[9]   中国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的风险估测及其系统性特征分析 [J].
马君潞 ;
范小云 ;
曹元涛 .
经济研究, 2007, (01) :68-78+142
[10]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 方意.南开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