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连片特困区地形起伏与人口及经济关系

被引:40
作者
周亮 [1 ,2 ]
徐建刚 [3 ]
林蔚 [2 ]
杨林川 [4 ]
孙东琪 [5 ]
叶尔肯吾扎提 [5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学院
[3]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4]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地形起伏; 人口经济; 适宜性; 秦巴山区;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090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C924.24 [人口问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1407 ;
摘要
为了探讨地形要素对连片特困山区人口格局、经济布局和贫困程度约束作用,基于Arc GIS10.0空间分析技术与SPSS18.0统计分析工具,利用SRTM3-DEM数据,分别对中国典型贫困山区——秦巴连片特困区80个县区的地形起伏的空间特征,地形起伏与人口经济格局之间关系进行探析,并且对秦巴山区发展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各县区地形起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梯度空间规律。2.区域地形起伏与所在县区人口密度、三次产业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即地区地形起伏越大,人口密度越小,经济发展受限制越强,相反地形越平缓,经济活动则越活跃,人口的空间分布更为集聚。3.地形起伏度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但对秦巴山区深入研究发现,市辖区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受地形起伏约束较小,究其根本原因是:市辖区在地方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人才引进、资源支配、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支配地位和集聚优势,较大程度上抵消地形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引用
收藏
页码:742 / 7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Key natural impacting factors of China's huma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J].
Chen, Min ;
Xu, Chonggang ;
Wang, Rusong .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7, 28 (03) :187-200
[12]   An approach for GIS-based statistical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zonation - with a case study in the Himalayas [J].
Saha, AK ;
Gupta, RP ;
Sarkar, I ;
Arora, MK ;
Csaplovics, E .
LANDSLIDES, 2005, 2 (01) :61-69
[13]  
Geography, Economic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 Sylvie D&eacute,murger,Jeffrey D. Sachs,Wing Thye Woo,Shuming Bao,Gene Chang,Andrew Mellinger.Asian Economic Papers . 2002 (1)
[14]   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评价方法(英文) [J].
李国胜 ;
郭兆成 ;
廖和平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02) :225-236
[15]   中国的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英文) [J].
封志明 ;
唐焰 ;
杨艳昭 ;
张丹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02) :237-246
[16]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J].
封志明 ;
唐焰 ;
杨艳昭 ;
张丹 .
地理学报, 2007, (10) :1073-1082
[17]   中国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地形控制作用 [J].
闫慧敏 ;
刘纪远 ;
曹明奎 .
地理学报, 2007, (02) :171-180
[18]   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J].
周万村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01) :15-21
[19]   秦巴山区中山地小流域土地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柞水县薛家沟流域为例 [J].
李智广 ;
刘务农 .
山地学报, 2000, (02) :145-150
[20]   影响中国城市分布和建设的地貌因素 [J].
丁锡祉 ;
刘淑珍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4) :45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