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感知变迁:论知觉社会学何以可能

被引:1
作者
萧子扬 [1 ]
马福元 [2 ]
孙健 [3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现代性; 中国体验; 知觉社会; 知觉社会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 [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状态、社会过程、社会变迁的体验、理解、感知和知觉的总称,它是理解"过程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同时,社会科学也是过程社会和现代性的产物,而理解和感知变迁是包括知觉社会学在内的众多学科的历史使命。本文重点提出知觉社会和知觉社会学等概念,认为知觉社会学不同于以往的理解社会学和过程社会学,它重点强调社会知觉是人类最为本质的特性,是贯穿着人类社会从原始走向农业,从农业走向工业的核心力量,是对"后工业社会究竟是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的尝试性解答,是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而进行的一种理论建构。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4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社会知觉:从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 [J].
萧子扬 ;
孙健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1 (05) :16-20+24
[2]   “清河实验”:当代中国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J].
萧子扬 .
世界农业, 2017, (07) :184-188
[3]   “流动的酒席”:后(新)乡土中国的一个表征 [J].
萧子扬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 (10) :41-44
[4]   前村民自治时期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研究 [J].
刘筱红 ;
周鹏程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53 (03) :1-8
[5]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J].
周晓虹 .
南京社会科学, 2014, (01) :1-10
[6]   “格栅/群体”分析: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图式 [J].
鲍磊 .
青海民族研究, 2008, (03) :13-17
[7]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城市知觉和社会适应 [J].
杨政 .
长白学刊, 2005, (04) :76-78
[8]  
培育“原住社工” 增强“基层自生力”[N]. 萧子扬.中国社会报. 2017 (003)
[9]  
知觉之门[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阿道斯·赫胥黎, 2017
[10]  
中国体验[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周晓虹,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