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被引:73
作者
张可云 [1 ]
傅帅雄 [2 ]
张文彬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 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1.09.009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发达地区通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型行业,导致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样,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破坏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间接转移。一个地区使用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但其绝大部分资源都可能是靠输入,在这种情况下,输入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输出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却承受了巨大的生态压力。通过实证研究,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比较了200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生态承载力,并讨论了区域间生态破坏转移问题,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084 / 108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统计年鉴.[Z].郑家亨 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2]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J].Helmut Haberl;Karl-Heinz Erb;Fridolin Krausmann.Ecological Economics.2001, 1
[3]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Benin, Bhutan, Costa Rica and the Netherlands [J].
van Vuuren, DP ;
Smeets, EMW .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4 (01) :115-130
[4]   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 [J].
陈敏 ;
王如松 ;
张丽君 ;
怀保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3) :3424-3428
[5]   吉林生态省建设规划背景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 [J].
王玉梅 ;
尚金城 ;
徐凌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 (05) :48-51
[6]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J].
岳东霞 ;
李自珍 ;
惠苍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03) :454-463
[7]   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 [J].
熊德国 ;
鲜学福 ;
姜永东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6) :618-626
[8]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J].
徐中民 ;
张志强 ;
程国栋 ;
陈东景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2) :280-285
[9]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J].
杨开忠 ;
杨咏 ;
陈洁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6) :63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