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口要素探析

被引:5
作者
李虎 [1 ]
李红伟 [2 ]
机构
[1] 重庆三峡学院
[2] 河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 人口流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1407 ; 05 ; 0503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的问题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流动等人口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从人口数量来看,非遗保护人口包括参与非遗保护的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民间组织人员、学术研究者、工商企业人士、遗产所属的社区民众及其传承人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就人口质量而言,非遗保护的参与者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关键要素。从人口流动角度来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主体的认知观念、参与者的思想态度、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环境和保护模式等都带来重大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三 [J].
向云驹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7 (04) :63-72
[3]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M]. 中国人口出版社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 2017
[4]  
人口学概论[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邱红, 2011
[5]  
人口学概论[M]. 科学出版社 , 董银兰等编著, 2004
[6]  
"Closing Pandora’’s Box:Human Rights Conundrums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illiam Log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Human Rights . 2007
[8]   我国非遗保护中的社会分工与责任担当 [J].
陈兴贵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7 (06) :117-123
[10]   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分类保护——基于贵州的田野调查 [J].
陈静梅 ;
文永辉 .
广西民族研究, 2012, (04) :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