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分类保护——基于贵州的田野调查

被引:14
作者
陈静梅 [1 ]
文永辉 [2 ]
机构
[1] 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2]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保护; 效用; 分类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发现,以发放补贴为主的非遗传承人整体保护方案,忽视了传承人在境遇以及保护诉求方面的较大差异,使保护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可能造成"保护性破坏"。应当从非遗项目对传承人"效用"的角度,细分出传承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不同动力,推行针对性的传承人分类保护方案,对不同的传承人分别采取市场化保护、扶持性保护和半体制化保护等策略,用相对较小的成本,达成各类非遗文化的永续传承。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19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背景下水族妇女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以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 [J].
陈静梅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 3 (04) :116-120
[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化保护 [J].
孙正国 .
求索 , 2009, (10) :52-54
[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J].
萧放 .
文化遗产, 2008, (01) :127-132
[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安学斌; 著.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