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进程中的“双重印象”: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不公平感研究

被引:14
作者
魏钦恭 [1 ]
张彦 [2 ]
李汉林 [3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发展系
[2]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双重印象; 社会发展; 公平正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收入分配及其公正性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关键问题。对不同年份的全国性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描述性的结果显示当下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呈现一种"双重印象",即客观上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与主观上收入不公感的逐渐降低。分析影响人们收入不公平感差异逻辑机制的结果表明,人们的社会经历、结构地位、相对剥夺感、能力取向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都对其收入不公平感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虽然缺乏纵贯数据的进一步检验,但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双重印象"形成的部分机理。第一,"实然"的客观数据不能代替"应然"的主观感受,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收入分配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对收入差距也会有不同的忍受限度;第二,一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无可避免,但在差异原则下实现收入的共同增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收入不公平感;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树立了有关收入分配的能力主义原则,收入分配的合法性基础正在发生着向市场分配的转变,使持有能力取向的群体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收入差距。这些结果也意味着,充分利用当下民众有关收入分配的容忍空间,通过一些重大的制度安排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机制,则能不失时机地把中国的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2+240 +240
页数:33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1]  
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研究.[M].李汉林; 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
[13]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M].甘犁; 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14]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度量.[M].付允; 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15]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法) 迪尔凯姆 (Durkeim;E.) ; 著.商务印书馆.2009,
[16]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美) 默顿 (Merton;R.K.) ; 著.译林出版社.2008,
[17]  
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李汉林;渠敬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李强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9]  
第二次转型.[M].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0]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M].边燕杰主编;.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