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40
作者
王红
马景旭
贾文霄
王云玲
邓佳敏
机构
[1]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FA值; ADC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5.2 [核磁共振成像];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07 ;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分别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分别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淋巴瘤ADC值及FA值较低。各组间比较,按α=0.05水准,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F=92.308,P=0.000,F=30.955,P=0.000)。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I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36 / 1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 [J].
胡鸿博 ;
刘鹏飞 .
磁共振成像, 2011, 2 (02) :118-122
[2]   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张量技术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 [J].
穆靓 ;
杨健 ;
鱼博浪 .
磁共振成像, 2010, 1 (01) :60-64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J].
郭睿 ;
邓奎品 ;
刘铁军 .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06) :762-765
[4]   MR弥散张量三维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J].
李贻卓 ;
黄子林 ;
魏一飞 ;
谢传淼 ;
何浩强 ;
魏大年 ;
陈林 ;
吴沛宏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7, (08) :1244-1247+1250
[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附视频 [J].
张辉 ;
贺业新 ;
苏晋生 ;
刘起旺 ;
杨晓棠 ;
祁建军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12) :1806-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