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

被引:284
作者
黄群慧 [1 ]
倪红福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双循环; 全球价值链; 内需结构; 新发展格局;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21.0182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58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刘鹤;.人民日报.2020,
[2]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N].黄群慧;.学习时报.2020,
[3]  
An Illustrated User Guide to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the Case of Global Automotive Production.[J].Marcel P. Timmer;Erik Dietzenbacher;Bart Los;Robert Stehrer;Gaaitzen J. Vrie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5, 3
[4]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J].
Koopman, Robert ;
Wang, Zhi ;
Wei, Shang-Jin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 (02) :459-494
[5]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INPUT–OUTPUT TABLES IN THE WIOD PROJECT.[J].Erik Dietzenbacher;Bart Los;Robert Stehrer;Marcel Timmer;Gaaitzen de Vrie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13, 1
[6]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
Johnson, Robert C. ;
Noguera, Guillermo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 86 (02) :224-236
[7]  
The economy as a circular flow.[J].Leontief Wassily.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1, 1
[8]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9]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方法及我国双循环格局演变趋势分析 [J].
陈全润 ;
许健 ;
夏炎 ;
季康先 .
中国管理科学, 2022, 30 (01) :12-19
[10]   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 [J].
黄群慧 .
经济研究, 2021, 56 (04)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