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与银行贷款渠道检验

被引:21
作者
徐明东 [1 ]
陈学彬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关键词
国际收支顺差; 流动性分配效应; 银行贷款渠道;
D O I
10.19985/j.cnki.cassjwe.2011.08.006
中图分类号
F832.6 [汇兑、对外金融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持续大规模顺差的现实背景,从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角度解释了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结构特征之谜,并利用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2001~2009年银行结售汇市场份额特征对信贷供给及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是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顺差导致的流动性供给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形下,结售汇市场份额越大的银行,其信贷供给意愿和能力越强,对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敏感度越低。这种资金来源渠道的数量机制能解释中国银行业的结构性行为。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33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J].
易纲 .
金融研究, 2009, (01) :1-14
[2]   人口红利、流动性短期过剩与中国现代金融服务供给——对2008~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 [J].
田素华 ;
徐明东 ;
徐晔 .
金融研究, 2008, (09) :56-76
[3]   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 [J].
彭兴韵 .
经济研究, 2007, (11) :58-70
[4]   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资产组合配置的差异研究 [J].
贾春新 .
经济研究, 2007, (07) :124-136
[5]   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 [J].
赵振全 ;
于震 ;
刘淼 .
经济研究, 2007, (06) :27-38
[6]   “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 [J].
曾康霖 .
财贸经济, 2007, (01) :43-46
[7]   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J].
蒋瑛琨 ;
刘艳武 ;
赵振全 .
金融研究, 2005, (05) :70-79
[8]   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 [J].
周英章 ;
蒋振声 .
金融研究, 2002, (09) :34-43
[9]  
中国流动性报告[N]. 夏斌,陈道富.第一财经日报. 2007 (B04)
[10]   Interbank payments and the daily federal funds rate [J].
Furfine, CH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0, 46 (02) :53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