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理论重塑:分解与统一分析框架

被引:7
作者
赵文生 [1 ]
刘树林 [2 ]
机构
[1]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关键词
货币分解理论; 流动性过剩; 中国流动性之谜; 货币数量论;
D O I
10.16538/j.cnki.jfe.2017.09.001
中图分类号
F820 [货币理论];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主要从货币需求分析出发,形成了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后凯恩斯主义货币模型、弗里德曼货币函数等一系列经典理论模式。但是,这些研究模型中,持有可带来收益的金融资产都是无收益货币的负相关因素。至于是否需要有一部分货币专门用来服务金融资产,至少迄今为止,尚无这方面系统的科学论证。文章提出的货币分解理论,试图从理论上对该问题加以探讨。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多重职能。因而表面同质的货币必然有着内部的异质分工,这是货币分解的基本逻辑。文章采用货币供给侧分解方法,按照货币的流向把政府发行的货币分为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和流入虚拟经济的货币;实体经济货币包括交易货币和交易准备货币,虚拟经济货币包括储蓄货币和金融市场货币。在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这四个组成部分的货币数量随着货币需求动机的不同而有着动态变化,这样就引入了货币流动的动力机制。货币分解理论揭示了货币存量与流量的相对含义,涉及政府、家庭、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外部门等市场参与者,同时也与股票、债券和衍生品等市场发生联系——传统货币理论是这一理论的特殊情况,能够涵盖现有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并较全面地解释了"中国流动性之谜",可以成为货币理论的统一分析框架。该理论对现实经济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对正确认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世界经济冲击综合分析——基于货币稀释理论 [J].
赵文生 ;
刘树林 .
财贸经济, 2014, (06) :50-58
[2]   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 [J].
黄桂田 ;
何石军 .
金融研究, 2011, (07) :1-13
[3]   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基于货币结构分析视角 [J].
吴军 ;
董志伟 ;
涂竞 .
金融研究, 2011, (07) :32-42
[4]   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方法与实证分析 [J].
许涤龙 ;
叶少波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03) :3-16
[5]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调控 [J].
钱小安 .
金融研究, 2007, (08) :15-30
[6]   外部影响与“迷失”货币的成因——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J].
王韧 ;
吴健 .
金融研究, 2007, (02) :12-25
[7]   中国M/GDP比率问题研究述评 [J].
汪洋 .
管理世界, 2007, (01) :137-146+152
[8]   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J].
汪洋 .
管理世界, 2006, (05) :26-34
[9]   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 [J].
韩平 ;
李斌 ;
崔永 .
经济研究, 2005, (10) :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