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逻辑思路与路径探索

被引:16
作者
韩钰 [1 ]
郑丽娜 [2 ]
张江龙 [1 ]
机构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未来科技创新人才; 重混; 未来技术学院; 问题导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既嵌入传统学科专业框架下的培养体系,又要突破路径依赖、探索学科专业实质性交叉融合的新路径。基于未来科技创新“重混”的本质特征,面向未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逻辑是突破学科思维和学科边界培养“重混”能力,即具备打破学科知识体系“重混”“知识元素”的能力,以及灵活应用学科方式方法“重混”“技术元素”的能力。从未来科技创新领域的关键问题出发,能够在人才培养内容、主体、结构维度上实现“重混”,为突破路径依赖提供可行路径。基于这一逻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构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STEP by STEP”培养体系,通过知识元素的“自然重混”和技术元素的“高效重混”探索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以此为依据培养学生的“重混”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日本未来技术学院探索:重混、领域、个人专业与能力本位 [J].
卢晓东 ;
黎维君 .
中国高教研究, 2022, (04) :29-36
[2]   “重混”:颠覆性技术创新视野中的新工科 [J].
卢晓东 .
中国高教研究, 2021, (07) :20-28+41
[3]   知识生产模式Ⅲ促进超学科快速发展的特征研究 [J].
黄瑶 ;
马永红 ;
王铭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 37 (06) :37-45
[4]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 比彻 (Becher, 2014
[5]  
技术元素[M]. 电子工业出版社 , (美) 凯利 (Kelly, 2012
[6]  
Transition from the Triple Helix to N-Tuple Helices? An interview with Elias G. Carayannis and David F. J. Campbell[J] . Han Woo Park.Scientometrics . 2014 (1)
[7]  
The Quintuple Helix innovation model: global warming as a challenge and driver for innovation[J] . Elias Carayannis,Thorsten Barth,David Campbell.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2012 (1)
[8]   The making of a new discipline [J].
Johnson, A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6, 22 (01) :3-8
[9]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 Henry Etzkowitz,Loet Leydesdorff.Research Policy . 2000 (2)
[10]  
After Ant: Complexity, Naming and Topology[J] . John Law.The Sociological Review . 1999 (1_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