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被引:46
作者
王成己 [1 ]
潘根兴 [1 ]
田有国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 农业部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农田土壤; 长期试验;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固碳;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本文收集整理1979—2008年有关中国保护性耕作的长期试验文献,整合分析了长期保护性耕作下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采用的48篇有效文献涉及18个省(区、市)的59个长期试验点,涵盖12种土类。总样本88个(其中旱地51个,水田37个)。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旱地和水田表土有机碳年变化分别介于-0.30~0.75g·kg-1.a-1和-0.20~2.71g·kg-1.a-1,平均增幅分别达0.21g·kg-.1a-1和0.51g·kg-.1a-1。可见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田下增长高于旱地。和少免耕相比,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表土有机碳的积累。统计分析还表明,结合秸秆还田的综合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使水田和旱地的有效固碳期限分别持续27a和23a,水田在保持较高固碳速率的同时,延长了有效固碳年限。耕地表土有机碳含量在保护性耕作下特别是秸秆还田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具有农业稳产与土壤固碳的双重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464 / 247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5 条
[1]   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J].
周萍 ;
宋国菡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8, 45 (06) :1063-1071
[2]   草甸白浆土水解酶活性和动力学特性对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响应 [J].
张玉兰 ;
王俊宇 ;
陈振华 ;
张广娜 ;
陈利军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3) :163-167
[3]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王燕 ;
王小彬 ;
刘爽 ;
梁二 ;
蔡典雄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3) :766-771
[4]   Organic carbon stratific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ree typical paddy soils from Taihu Lake region,China [J].
WOOD Yvonne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 (04) :456-463
[5]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宋明伟 ;
李爱宗 ;
蔡立群 ;
张仁陟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622-626
[6]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土微形态特征的影响 [J].
朱钟麟 ;
舒丽 ;
刘定辉 ;
陈尚洪 .
生态环境, 2008, (02) :682-687
[7]   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 [J].
张洁 ;
姚宇卿 ;
吕军杰 ;
金轲 ;
王聪慧 ;
王育红 ;
李俊红 ;
丁志强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2) :297-301
[8]   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估算 [J].
金琳 ;
李玉娥 ;
高清竹 ;
刘运通 ;
万运帆 ;
秦晓波 ;
石锋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3) :734-743
[9]   全球土壤变化暨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国际研讨会侧记 [J].
潘根兴 .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02) :219-220
[10]   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J].
韩冰 ;
王效科 ;
逯非 ;
段晓男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08, (02) :61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