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集疏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54
作者
刘睿文
封志明
游珍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中心
关键词
人口集聚;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分级评价; 城市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4 [人口问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并进一步对相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平衡日益加剧,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集聚的态势的基本结论,并对我国人口分布集疏格局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然因素奠定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城市化成为人口集聚的动力的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 [J].
沈续雷 ;
王桂新 ;
孔超 .
人口与发展, 2009, 15 (06) :69-73
[2]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演化机理研究 [J].
施华萍 ;
柯见洪 ;
孙策 ;
林振权 .
物理学报, 2009, 58 (01) :1-8
[3]   城市公交网点与人口分布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 [J].
孟庆艳 ;
李强 .
人文地理, 2008, (05) :119-123
[4]   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J].
罗仁朝 ;
王德 .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04) :81-86
[5]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 [J].
唐焰 ;
封志明 ;
杨艳昭 .
资源科学, 2008, (05) :648-653
[6]   不同地形环境下道路、河流对人口分布影响的分析——以黄山市为例 [J].
程晓亮 ;
饶芬芳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05) :417-419
[7]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 [J].
段学军 ;
王书国 ;
陈雯 .
地理科学, 2008, (02) :139-144
[8]   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 [J].
吴静 ;
王铮 .
地理学报, 2008, (02) :185-194
[9]   环境最小限制率在人口分布中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J].
杜国明 ;
于凤荣 ;
宋戈 ;
张树文 .
中国人口科学, 2008, (01) :53-58+96
[10]   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 [J].
葛美玲 ;
封志明 .
人口研究, 2008, (01) :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