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证候要素”与“方剂要素”

被引:44
作者
李宇航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证候要素; 方剂要素; 方-证要素对应; 组方原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1 [中医诊断学]; R289 [方剂学];
学科分类号
100505 ; 100504 ;
摘要
基于证候要素(证素)理论,提出方剂要素(方素)的概念,并在"方证对应"的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提出"方-证要素对应"的方剂组成原则,进而探讨"方-证要素对应"与"君臣佐使"方剂组成原则的关系,认为两种配伍原则存在着纵横呼应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于充实方剂配伍规律的理论内涵,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等,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对古今组方要素的梳理 [J].
赵前龙 ;
刘泉 ;
周祯祥 ;
邹小娟 ;
白春清 .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01) :59-61
[2]   再议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几个问题 [J].
王永炎 ;
张志斌 .
天津中医药, 2007, (01) :1-4
[3]   “方证对应”研究的思考 [J].
窦志芳 ;
郭蕾 ;
张俊龙 ;
张鑫 .
中医杂志, 2006, (08) :563-564+570
[4]   辨证方法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研究 [J].
衷敬柏 ;
王阶 ;
赵宜军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04) :221-224
[5]   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 [J].
朱文锋 .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02) :135-136+142
[6]   “证素”的基本特征 [J].
朱文锋 ;
张华敏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5, (01) :17-18
[7]   方证对应研究 [J].
张兰凤 ;
王阶 ;
王永炎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 (01) :8-10
[8]   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 [J].
王永炎 .
中医杂志, 2004, (10) :729-731
[9]   浅谈经方方元的研究思路 [J].
陈萌 ;
王庆国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 (06) :5-7
[10]   “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 [J].
谢鸣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02)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