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生与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

被引:42
作者
张亚军 [1 ]
干春晖 [2 ]
郑若谷 [3 ]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 上海海关学院
[3]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
关键词
结构分解技术; 投入产出分析; 内生效应; 关联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
D O I
10.13269/j.cnki.ier.2014.06.009
中图分类号
F719 [服务业];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2 ; 120202 ; 0202 ;
摘要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该方法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可以考察产业的内生增长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大于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这在制造业部门表现尤为明显,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其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相反,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趋于上升,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仍有待改善。关联效应方面,应注重增强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溢出能力;第四,制造业分部门中,内生效应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橡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以及绝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除纺织业、橡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拉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生产性服务业的质与量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研究——来自OECD国家的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 [J].
李文 ;
李云鹤 .
产业经济研究, 2013, (02) :48-55
[2]   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 [J].
余典范 ;
干春晖 ;
郑若谷 .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1) :5-15
[4]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J].
江静 ;
刘志彪 ;
于明超 .
世界经济, 2007, (08) :52-62
[5]   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 [J].
江小涓 ;
李辉 .
经济研究, 2004, (01) :4-15
[6]   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J].
周振华 .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04) :46-52
[7]  
Manufacturing In Decline? A Matter Of Definition[J] . Dllek Cetindamar Kakaomerlioglu,Bo Carlsson.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 1999 (3)
[8]  
On the Limits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Structural Change and Service Sector Employment in Spain[J] . Daniel Diaz Fuent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 1999 (1)
[9]  
Business service firms, service space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J] . John R. Bryson.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 1997 (2)
[10]  
Interregional and 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A Model of a Space-Economy[J] .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195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