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孕育发生的场源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29
作者
耿鲁明
张国民
石耀霖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北京
[3] 中国北京
关键词
场源; 地震活动; 轮回; 前兆异常; 复杂性; 计算机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场和源在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中已成为两个最重要分支。本文应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地震活动中的场源关系。模型中以非线性元件构成的网络系统来模拟含有多个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在模型边界上加以定常应变速率,则在模型中可产生高低起伏的轮回式地震活动,并形成应力场强度和应变能高低起伏的准周期变化;各地震活动轮回有其主体活动地区,不同的轮回之间常显示出地震主体活动区的空间转移。同时,若将模型中达到一定高应力值的元件看成前兆异常区,则模型中的前兆异常呈现复杂的特征,异常与地震并无一一对应;在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时期和相对活跃时期,整个模型中前兆显示有较大差别;在强震活动高潮阶段,构造块体各地震带(包括未参与强震活动的地震带)都有应力增强的过程。上述的诸方面结果对认识孕震过程和地震活动的场源关系有重要的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大陆强震轮回活动的计算机模型研究 [J].
张国民 ;
耿鲁明 ;
石耀霖 .
中国地震, 1993, (01) :22-34
[2]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J].
张国民 .
地震地质, 1987, (02) :27-37
[3]   关于本世纪我国地震活动阶段性的讨论 [J].
邱竞男 ;
高旭 .
地震, 1986, (06) :41-47
[4]   华北强震的时间分布及物理解释 [J].
张国民 ;
傅征祥 .
地球物理学报, 1985, (06) :569-578
[5]   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 [J].
马宗晋 .
地震地质, 1980, (01) :39-47+82
[6]   华北地区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模拟 [J].
王仁 ;
何国琦 ;
殷有泉 ;
蔡永恩 .
地震学报, 1980, (01) :32-42
[7]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J].
汪素云 ;
陈培善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1) :35-45
[8]   我国强震活动和板块构造 [J].
时振梁 ;
环文林 ;
武宦英 ;
曹新玲 .
地质科学, 1973, (04) :281-293
[9]   中国的地震活动性 [J].
梅世蓉 .
地球物理学报, 1960, (01) :1-19
[10]  
地震力学[M]. 地震出版社[日]笠原太一 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