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强震轮回活动的计算机模型研究

被引:66
作者
张国民
耿鲁明
石耀霖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北京
[3] 中国北京
关键词
轮回; 计算机模型; 地震活动带; 非线性动力学; 应力调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研究发现,地震活动呈现为时间上轮回和空间上迁移的动态图像。为探索这种图像的物理本质,本文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模拟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含有多个活动地震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文中用若干列并联排列的基本元件(由Maxwell体和刚性滑块组成)来模拟地震活动带,并用耦合元件来模拟地震活动带之间和带内各段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强震的轮回活动以及高潮中成组强震间的相互影响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J].
朱元清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1) :20-31
[2]   岩石流变模型在孕震过程和前兆研究中的应用 [J].
张国民 ;
梁北援 .
地震学报, 1987, (04) :384-391+444
[3]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J].
张国民 .
地震地质, 1987, (02) :27-37
[4]   关于本世纪我国地震活动阶段性的讨论 [J].
邱竞男 ;
高旭 .
地震, 1986, (06) :41-47
[5]   中国大陆近代幕式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J].
傅征祥 ;
程燕 .
地震, 1986, (02) :28-35
[6]   华北强震的时间分布及物理解释 [J].
张国民 ;
傅征祥 .
地球物理学报, 1985, (06) :569-578
[7]   最优分割在地震分期中的应用 [J].
洪时中 .
西北地震学报, 1984, (01) :49-57
[8]   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 [J].
马宗晋 .
地震地质, 1980, (01) :39-47+82
[9]   中国的地震活动性 [J].
梅世蓉 .
地球物理学报, 1960, (01) :1-19
[10]  
线性网络与系统.[M].(美)陈惠开著;王兆明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