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157
作者
于伯华
吕昌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形成机制; 脆弱度评价;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筑了3个层次、10个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较大,占区域总面积的74.79%。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藏东南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祁连山南坡的西北段和昆仑山北坡、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的趋势明显,占全区面积的49.46%,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柴达木盆地和阿里高原往东32°N附近的带状区域(78°E~92°E)。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对识别高寒区关键脆弱环境因子、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289 / 229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J].
于伯华 ;
吕昌河 ;
吕婷婷 ;
杨阿强 ;
刘闯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3) :391-397
[2]   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现状与机理分析 [J].
边多 ;
李春 ;
杨秀海 ;
边巴次仁 ;
李林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2) :254-262
[3]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 [J].
彭晚霞 ;
王克林 ;
宋同清 ;
曾馥平 ;
王久荣 .
生态学报, 2008, (02) :811-820
[4]   青藏高原至中国东部年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 [J].
冯新灵 ;
罗隆诚 ;
邱丽丽 ;
冯自立 .
地理研究, 2007, (04) :835-843
[5]   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J].
钱拴 ;
毛留喜 ;
侯英雨 ;
伏洋 ;
张海珍 ;
杜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3) :389-397+498
[6]   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 [J].
刘时银 ;
丁永建 ;
李晶 ;
上官冬辉 ;
张勇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762-771
[7]   青藏高原冻土区冻土与植被的关系及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 [J].
王根绪 ;
李元首 ;
吴青柏 ;
王一博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8) :743-754
[8]   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以衡阳盆地为例 [J].
田亚平 ;
刘沛林 ;
郑文武 .
地理研究, 2005, (06) :843-852
[9]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 [J].
李克让 ;
曹明奎 ;
於琍 ;
吴绍洪 .
地理研究, 2005, (05) :653-663
[10]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 [J].
董锁成 ;
吴玉萍 ;
王海英 .
地理研究, 2003, (05) :59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