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基本脉络的透视——对该领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展历程的讨论

被引:31
作者
樊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可持续性; 区域发展; 城市化; 农业区划; 土地利用; 点—轴理论; 地域功能; 空间结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1.5 [区域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在回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出该学科建设的基本脉络。20世纪后半叶,一是确定了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定位和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发展导向,并开拓了技术经济的研究方法;二是在人文—经济地理地域分异格局研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突出体现在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研究为代表的地域分异系统的研究,以及以区位论及"点—轴系统"研究为代表的空间结构组织的研究方面。21世纪的前10年,继续沿袭地域分异和空间结构的研究脉络,在地域功能区形成与演化,空间相互作用,城乡等不同地域统筹发展等空间组织方面产生了具有影响的理论和应用成就。与此同时,一方面由于新地域空间和新因素的研究产生的人文化趋向,以及新生领域的不断涌现,包括对信息化、全球化的响应研究及旅游地理学、金融地理学等学科方向的形成,使人文—经济地理学增强了活力和多样性;另一方面由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及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牵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得到重视,以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为特色、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方向在本所得到确立。目前开始着手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将以数据库为基础,以模型库为主要支撑手段,以可视化的地理过程表达及人机互动的辅助决策过程实现为成果的主要出口,努力通过技术方法的改进推动学科能力建设的实质性提升。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将聚焦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应用方面。
引用
收藏
页码:387 / 39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J].
郭焕成 ;
韩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2) :1597-1605
[3]   人文地理过程内涵辨析与模拟探讨 [J].
刘慧 ;
金凤君 ;
王传胜 ;
王成金 ;
胡智勇 .
人文地理, 2010, 25 (04) :7-11
[4]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 [J].
刘毅 ;
黄建毅 ;
马丽 .
地理研究, 2010, 29 (07) :1153-1162
[5]   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 [J].
陆大道 .
经济地理, 2009, 29 (01) :2-7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J].
方创琳 .
经济地理, 2009, 29 (01) :19-25
[7]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 [J].
樊杰 .
经济地理, 2008, (02) :177-183
[8]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J].
刘彦随 .
地理研究, 2008, (02) :479-480
[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 [J].
刘卫东 ;
张国钦 ;
宋周莺 .
地理科学, 2007, (05) :609-616
[10]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07, (04) :33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