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

被引:134
作者
樊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自然承载力; 功能适宜性; 地域功能; 空间结构; 空间组织;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规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摘要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可持续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论。从地理学对地理过程的重复、预测、调控、优化的讨论入手,阐释了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地理学用于调控和优化可持续地理过程与格局的重要途径。采用生态-生活-生产等三生空间构成的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呈现的时空演变特征,表达了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有序性法则,阐释了地域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一地域单元各类功能及不同单元之间冲突最小化、地域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有效传导、以及长时间尺度综合效益最大化等空间组织目标。从可持续性出发,建立自然要素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四大属性的概念,并通过四大属性集成构成自然承载力,分析承载力的原值、余量和潜力在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从新空间均衡出发,基于承载力、融入位置和空间结构参量后构成的地域功能适宜性,形成自上而下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进而讨论了集成两种方法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具备的对空间组织与规划的基础价值和战略价值,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区划、战略、制度和规划用途分离及相互关联的新思路。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线、以空间降尺度传导主体功能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关键约束参数为空间结构控制性指标,讨论了数据库与地域功能谱系、功能和尺度依赖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库、"三区三线"的建构框架,论证了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途径,提出地理学应着力加强大、中空间尺度(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技术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2373 / 238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基于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家与省级点-轴结构解析 [J].
王亚飞 ;
樊杰 .
地理研究, 2019, 38 (07) :1651-1663
[2]   新型城镇化前置条件与驱动机制的重新认知 [J].
樊杰 ;
郭锐 .
地理研究, 2019, 38 (01) :3-12
[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综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石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18, 73 (04) :597-607
[4]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J].
傅伯杰 .
地理学报, 2017, 72 (11) :1923-1932
[5]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J].
樊杰 ;
周侃 ;
王亚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3) :266-276
[6]   基于五个新发展理念对“十三五”空间规划重点取向的探讨 [J].
樊杰 ;
郭锐 ;
陈东 .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2) :10-17
[7]   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J].
宋长青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01) :1-3
[8]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开发的基础制度作用 [J].
盛科荣 ;
樊杰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 (01) :44-50
[9]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15, 70 (02) :186-201
[10]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J].
樊杰 ;
王亚飞 ;
汤青 ;
周侃 .
地理科学, 2015, 35 (0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