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刑事立法应当如何谦抑?——以恶意欠薪行为入罪为例之批判性分析

被引:78
作者
刘艳红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谦抑主义; 除罪化; 恶意欠薪; 刑事制裁界限; 薪酬支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晚近以来我国刑事立法未能有效地实现刑法谦抑主义。在吸收密尔(Mill)损害原则、帕克(Packer)的刑事制裁界限理论及德日法益理论等合理内核基础之上,可以考虑从如下消极层面回答当下中国刑事立法如何实现刑法谦抑主义的问题,即刑法不应成为替代政府管理职能的"社会管理法";防范和治理严重社会危害行为的"危害防治法";缺乏公众认同仅体现立法者意志的"立法者的法";未穷尽其他措施即予启动的"最先保障法"以及难以有效执行的"纸面上的法"。恶意欠薪行为的入罪最为典型地违背了上述标准,其入罪的正当性合理性值得深刻反省。其入罪后存在的难以启动司法程序等实际问题极有可能使之成为无助于解决薪酬支付纠纷的"稻草人"罪名。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7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 [J].
刘艳红 .
法学, 2011, (11) :108-115
[2]   “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 [J].
刘艳红 .
法商研究, 2011, 28 (04) :26-29
[3]   我国港台地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比较研究 [J].
周贤日 .
比较法研究, 2010, (06) :64-80
[4]  
全总建议立法机关将“恶意欠薪罪”纳入刑法[J]. 民主与法制. 2010(19)
[5]   “恶意欠薪”入罪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J].
张伟玉 .
时代风采, 2010, (04) :21-21
[6]  
法益概念与“损害原则”[J]. 安德鲁·冯·赫尔希,樊文.刑事法评论. 2009(01)
[7]   刑法的辅助原则与谦抑原则的概念 [J].
王世洲 .
河北法学, 2008, (10) :6-14
[8]  
非犯罪化与中国刑法[J]. 贾学胜.刑事法评论. 2007(02)
[9]   日本近年来的刑事实体立法动向及其评价 [J].
黎宏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 (06) :103-107
[10]   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 [J].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2006, (04)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