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1年中国陆地表层区域变动幅度与速率

被引:16
作者
吴绍洪 [1 ,2 ]
刘文政 [1 ,3 ,4 ]
潘韬 [1 ,2 ]
邓浩宇 [1 ,3 ]
焦珂伟 [1 ,3 ]
尹云鹤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4]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陆地表层区域; 关键界线; 幅度; 速率; 气候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表层诸要素(如温度、水分、植被、土壤等)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可能引起集成地表关键要素而划分的区域格局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动态变化特征,深刻影响自然物候、农业生产布局等.然而,对于过去50余年中国陆地表层区域变动的幅度和速率认识还不够定量化.基于均一化的1960~2011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集,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与积温等指标来分析中国自然带格局变化特征,以每个自然带面积及平均纬度的变化表征陆地表层区域变动的幅度;建立了一个表征区域界线移动速率的新指标,研究了中国陆地表层区域格局及典型区域界线变动的幅度、趋势、速率与突变.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总体上存在由一个相对冷的时段(1960~1986年)进入一个相对暖的时段(1987~2011年)的变化特征,推动了多数关键自然地带发生较为显著的向北移动倾向;两个时段比较,1987~2011年时段全国温度带普遍呈北移的趋势,其中北亚热带北界和暖温带北界最为明显,最大处可达200 km左右;1960~2011年间亚热带北界东段北移1.386°N;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0.354°N.前者向北移动的速率为0.533°/10 a;后者向北移动的速率为0.136°/10 a.突变分析显示,从1996~1997年开始,暖温带南北界线加快向北迁移;区域的变化明显滞后于变暖时段,在进入相对暖的大约10年之后,区域才明显向北移动.气候变化在宏观地域系统的表现特征在结论中得到揭示,可以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187 / 219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近50年来豫西山地亚热带北界变化分析 [J].
张静静 ;
王岩松 ;
朱连奇 ;
郭磊 .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6 (01) :40-49
[2]   中国温带旱柳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J].
陈效逑 ;
庞程 ;
徐琳 ;
李静 ;
张晴华 ;
尉杨平 .
生态学报, 2015, 35 (11) :3625-3635
[3]   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对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J].
韩荣青 ;
郑度 ;
戴尔阜 ;
吴绍洪 ;
赵明华 .
资源科学, 2014, 36 (12) :2611-2623
[4]   气候序列的均一化——定量评估气候变化的基础 [J].
严中伟 ;
李珍 ;
夏江江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10) :2101-2111
[5]   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 [J].
史培军 ;
孙劭 ;
汪明 ;
李宁 ;
王静爱 ;
金赟赟 ;
顾孝天 ;
尹卫霞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10) :2294-2306
[6]   1960-2011年华南地区界限温度10~oC积温时空变化分析 [J].
戴声佩 ;
李海亮 ;
罗红霞 ;
赵一飞 .
地理学报, 2014, 69 (05) :650-660
[7]   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J].
卞娟娟 ;
郝志新 ;
郑景云 ;
葛全胜 ;
尹云鹤 .
地理研究, 2013, 32 (07) :1179-1187
[8]   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 [J].
郑景云 ;
卞娟娟 ;
葛全胜 ;
尹云鹤 .
地理研究, 2013, 32 (06) :987-997
[9]   近50年中国温带季风区植物花期春季霜冻风险变化 [J].
戴君虎 ;
王焕炯 ;
葛全胜 .
地理学报, 2013, 68 (05) :593-601
[10]   1952~2007年中国白蜡树春季物候时空变化分析 [J].
王焕炯 ;
戴君虎 ;
葛全胜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5) :7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