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对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被引:25
作者
韩荣青 [1 ,2 ]
郑度 [2 ]
戴尔阜 [2 ]
吴绍洪 [2 ]
赵明华 [1 ]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机制法模型; 粮食生产潜力; 气候波动; 粮食主产区;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2.8 [气候与收获];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逐级递减的机制法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修正计算太阳辐射的系数a和b,并划分不同土壤有效系数指标区来构建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1995年和2005年的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等4个逐级递减层次的生产潜力,并分析1995-2005气候变化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四个层次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增加,并且有效生育期初日时间逐渐提前,而终日时间相应推迟;同时生育期时段内的日照时数增加;而作物有效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总体减少,且大部分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有效生育期内。降水减少是整个研究区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各气象因子的变化整体上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增长。气候波动使得光合、光温、土地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增长,使得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4个层次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从对水田和旱地的影响看,气候波动导致水田光合生产潜力比旱地的增加更多;而气候波动使旱地的光温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增加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气候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减少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但水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2611 / 262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基于不同模型组合的山东省耕地生产潜力计算与分析 [J].
程传周 ;
杨小唤 ;
李月娇 ;
王挺 .
资源科学, 2010, 32 (11) :2165-2171
[2]   中国农业安全问题思考 [J].
顾益康 ;
袁海平 .
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1 (04) :53-57+111
[3]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 [J].
杨晓光 ;
刘志娟 ;
陈阜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02) :329-336
[4]   中国土地生产力变化的情景分析 [J].
邓祥征 ;
姜群鸥 ;
战金艳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5) :1835-1843
[5]   过去20年中国耕地生产力区域差异变化研究 [J].
方修琦 ;
殷培红 ;
陈烽栋 .
地理科学, 2009, 29 (04) :470-476
[6]   遥感数据驱动的耕地生产潜力模型与应用 [J].
高文彬 ;
江东 ;
杨小唤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4) :597-602
[7]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 [J].
刘彦随 ;
翟荣新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01) :1-5+16
[8]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J].
陆文聪 ;
梅燕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140-152
[9]   近期气候波动与LUCC过程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 [J].
徐新良 ;
刘纪远 ;
曹明奎 ;
张树文 .
地理科学, 2007, (03) :318-324
[10]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J].
刘玉杰 ;
杨艳昭 ;
封志明 .
资源科学, 2007, (02)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