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被引:13
作者
曾芸
机构
[1]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默会性; 数字化技术; 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资源,在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突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难以持久的制约瓶颈。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默会性"特征,采用数字化采集、存储、提取等技术,建立文化记忆数据库、可视化虚拟图景及智慧化服务平台,形成符合编码知识要求的文化符号系统、文化表达系统和文化感知系统,展现技术、文化与社会之间的有机关联。从根本上改变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应从实物保护展示、现场保护展示转化为数字化保护展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获得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美国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肖本华 .
南方金融, 2013, (01) :52-56
[2]   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J].
张凌云 ;
黎巎 ;
刘敏 .
旅游学刊, 2012, 27 (05) :66-73
[3]   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 [J].
朱珠 ;
张欣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 (06) :97-100
[4]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 [J].
侯兵 ;
黄震方 ;
徐海军 .
旅游学刊, 2011, 26 (03) :70-77
[5]   从文化维度破解技术创新难题 [J].
林慧岳 ;
郭素芳 ;
易显飞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 (01) :15-21+110
[7]   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 [J].
郁振华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08) :5-10
[8]  
智慧旅游.[M].李云鹏.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9]  
认知心理学.[M].()M.W.艾森克(MichaelEysenck);()M.T.基恩(MarkT.Keane)著;高定国;肖晓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  
文化论.[M].蔡俊生等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