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人的大国追求:知识建构和外交实践——基于民国国际关系研究文献的分析(1912-1949年)

被引:8
作者
毛维准 [1 ,2 ]
庞中英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知识建构; 学人; 外交; 大国; 国际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8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D815 [国际问题];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030207 ;
摘要
民国时期的中国在短暂发展中逐步摆脱列强侵蚀,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向世界大国的跨越。其中,知识分子不但在知识建构而且在外交实践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知识建构方面,知识分子主动接引西方知识,并基于中国传统试图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关系认知框架,缓解外来知识冲击和天下体系崩溃的挫折感,使中国更加从容地面对"新"世界,塑造了国人特别是精英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同时,知识分子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的知识责任。在外交实践方面,民国知识分子建立了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培育了大批外交人才,实现了外交现代化,快速融入了国际体系。特别是当国难来临之时,知识分子或利用国际事务专长投入到职业外交中,或利用学识为外交决策提供建言,或利用知识武器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政策辩护。
引用
收藏
页码:4 / 42+157 +157
页数:40
相关论文
共 90 条
[11]  
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知识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D]. 罗珍.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2]  
试论颜惠庆的外交实践[D]. 陈静.河北大学. 2009
[13]  
陈翰笙与太平洋国际学会[A]. 麦金农.“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 2006
[14]  
二十世纪初期的国权收回过程——从中华民国外交档案来探讨[A]. 川岛真,许佩贤.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00
[15]  
张彭春和《世界人权宣言》[N]. 南方周末. 2008 (D25)
[16]  
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向民, 2008
[17]  
理想主义[M].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徐希军, 2008
[18]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M]. - 三联书店 , 孙宏云著, 2005
[19]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邦佐, 2005
[20]  
20年危机(1919-1939)[M].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英)爱德华·卡尔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