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与农户增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60
作者
张兵 [1 ,2 ]
李娜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2] 河海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非农就业; 农户增收; 农村劳动力; 中介效应模型;
D O I
10.13872/j.1000-0275.2022.0007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F249.2 [中国];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832 [中国金融、银行];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1201 ; 020204 ;
摘要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21]   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J].
宋晓玲 .
财经科学, 2017, (06) :14-25
[22]   金融可得性、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J].
肖龙铎 ;
张兵 .
经济科学, 2017, (02) :74-87
[23]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J].
韩俊 .
中国金融, 2017, (03) :19-21
[24]   农民增收、正规信贷可得性与非农创业 [J].
彭克强 ;
刘锡良 .
管理世界, 2016, (07) :88-97
[25]   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与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 [J].
毛学峰 ;
刘靖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 (04) :100-112
[26]   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 [J].
郑联盛 .
国际经济评论, 2014, (05) :103-118+6
[2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基于我国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J].
吴振球 ;
程婷 ;
王振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 (12) :70-77
[28]   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 [J].
王修华 ;
邱兆祥 .
经济学动态, 2011, (02) :71-75
[29]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回流的原因:逻辑推演与实证检验 [J].
罗明忠 .
经济学动态, 2008, (01) :51-54
[30]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 [J].
钟甫宁 ;
何军 .
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1) :62-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