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金融制度应该缓行——对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思考

被引:46
作者
姜新旺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
关键词
农地金融; 农业风险; 农村社会保障; “拐杖逻辑”;
D O I
10.13246/j.cnki.iae.2007.06.002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F832.1 [金融、银行体制];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020201 ;
摘要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随着农地金融制度的推行,农业保险的滞后、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以及土地对中国农户的特殊性使得农业风险很容易转化为经济风险,进而转化为社会风险与伦理道德风险。因此,农地金融制度在目前的中国缺乏可行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4+110 +1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的制约因素及制度创新 [J].
金丽红 .
武汉金融, 2005, (06) :51-53
[2]   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与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我国农地金融业务承担主体的可行解研究 [J].
李爱喜 .
农业经济问题, 2005, (05) :35-38+79
[3]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困境及政策建议 [J].
郝二虎 .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 :65-69
[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与弥补探讨 [J].
李敏 .
经济问题探索, 2004, (11) :87-89
[5]   论我国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的变革 [J].
乔桂明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05) :386-389
[6]   论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 [J].
尹云松 .
中国农村经济, 1995, (06) :36-40
[7]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D]. 王选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