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乡土团结: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新公共性”

被引:114
作者
吕方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组织; 社会原子化; 社会团结; 新公共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农村改革以来,随着国家从乡土情景中"退场",农村社会出现了值得警惕的"社会原子化"趋向,乡土团结陷入困顿。究其根源,在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间组织"缺失。过度行政化的村两委组织和封闭性、礼俗性的宗族组织都难以扮演好"中间组织"的角色。新时期,农村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为乡土社会"中间组织"的重建,进而为乡土团结的再造提供了契机。通过适当的助力和管理,农村社会组织将能够与其他一些基层组织形成"共生合作"的局面,共同构筑乡土"新公共性",从而再造乡土团结。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战后日本公共性的结构转型研究 [J].
俞祖成 .
太平洋学报, 2011, 19 (12) :66-75
[2]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J].
孙立平 .
社会学研究, 2011, 26 (04) :22-32+242
[3]   中国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形成机理与逻辑整合 [J].
陈荣卓 ;
唐鸣 .
社会科学, 2011, (07) :72-77
[4]   社会原子化:理论谱系及其问题表达 [J].
田毅鹏 ;
吕方 .
天津社会科学 , 2010, (05) :68-73
[5]   农村社会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J].
董玉萍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7) :9278-9280
[7]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J].
渠敬东 ;
周飞舟 ;
应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6) :104-127+207
[8]   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 [J].
刘义强 .
东南学术, 2009, (01) :79-85
[9]   “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 [J].
徐勇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01) :116-121
[10]   拓展新的公共性空间 [J].
今田高俊 ;
朱伟珏 .
社会科学, 2007, (12) :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