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野下的集体行动——以林镇“群体性事件”为例

被引:19
作者
王国勤
机构
[1] 浙江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
关键词
集体行动; 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 暴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本文试图研究当前中国集体行动暴力生成机制,探讨在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有哪些因素或机制影响着集体行动中民众对斗争手法的选择,从而使其呈现出暴力型、常规型和破坏型这3种基本类型。本文运用社会运动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以集体行动常见的3种形态为依据,选取林镇近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的3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网络所提供的社会资本总量同集体行动暴力程度之间特定关系的命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1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镶嵌.[M].( ) 格拉诺维特;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权利、责任与国家.[M].陈明明;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斗争的动力.[M].(美) 麦克亚当 (Macadam;D.) ; (美) 塔罗 (Tarrow;S.) ; (美) 蒂利 (Tilly;C.) ; 著.译林出版社.2006,
[4]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赵鼎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运动中的力量.[M].(美)西德尼·塔罗(SidneyTarrow)著;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5,
[6]  
乌合之众.[M].(法) 勒庞;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  
社会冲突的功能.[M].(美)科 塞(Coser;A.)著;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8]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J].
应星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6) :105-121+244
[9]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J].
于建嵘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1-5
[10]   “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 [J].
应星 .
开放时代, 2007, (06) :10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