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理解20世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史的一个视角

被引:25
作者
吴毅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农地配置; 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09.03.010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本文通过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农村土地配置的不同认识、政策主张及其实践效应,认为排除各种权力因素的作用,传统中国农地配置的不均主要是长期以来土地继承与土地交易自然积累的结果,这一结果有其问题与矛盾,也有历史效应与存在空间。但如何解决问题却涉及到对问题性质的定位。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阶级理论的传入及其影响,让人们更多地以阶级理论的对立性来思考和观察问题,主张以阶级剥夺来平分土地。革命式的剥夺实现了土地配置的绝对平均,但从长远看却遗留下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于对土地进行集体化管理和经营所带来的低效益,也体现在废除大集体后以绝对平均为基础的低效率的土地分户经营。因此,农村改革的核心与实质就不仅是要重新还地权于农民,同时也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有效益、有适度规模的农地配置与经营制度。由此我们发现,在经历了近一百年的选择与实践后,我们又不得不去重新面对20世纪上半叶有关土地问题的争论,而能否重新认识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大历史经验的厘清,更是当下的农地制度改革能否继续深化的前提。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35+246 +246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从革命走向革命 [J].
吴毅 .
中国图书评论, 2008, (05) :91-95
[2]   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 [J].
秦晖 .
中国农村观察, 2007, (03) :27-40
[3]   平均地权思想回顾及其启示 [J].
吴次芳 ;
郑娟尔 ;
罗罡辉 .
中国土地科学, 2006, (03) :61-64+54
[4]   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 [J].
李金铮 ;
邹晓昇 .
历史研究, 2003, (04) :169-182
[5]   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J].
秦晖 .
学术界, 2002, (06) :39-61
[6]   明清时期的经济增长 [J].
高王凌 .
清史研究, 1999, (04) :19-22
[7]   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 [J].
乌廷玉 .
史学集刊, 1998, (01) :59-64
[8]   近代华北平原自耕农初探 [J].
史建云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 (01) :92-104
[10]   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 [J].
郭德宏 .
中国社会科学, 1989, (04) :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