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1HMRS

被引:9
作者
白旭
张云亭
机构
[1]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质子磁共振波谱; 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半暗带;
D O I
10.13437/j.cnki.jcr.2005.01.002
中图分类号
R445.2 [核磁共振成像];
学科分类号
100207 ;
摘要
目的 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 (1H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 ,初步探讨确定缺血性半暗带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4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 (<12h) 4例 ;急性期 (≥ 12~ 2 4h) 2 1例 ;亚急性早期 (>1~ 3d) 10例 ;亚急性晚期 (>3~ 7d) 5例。均行1HMRS及常规MRI检查 ,分析代谢物为氮 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胆碱类复合物 (Cho)、肌酸 (Cr)、乳酸 (Lac)及NAA/Cr、Cho/Cr、Lac/Cr。采集部位 :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周围区及其对侧正常组织。结果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病灶中心区NAA/Cr、Lac/Cr与边缘区存在显著差异(P <0 .0 0 1)。急性期病灶中心区NAA/Cr与边缘区、周围区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亚急性早期和晚期 ,病灶中心区NAA/Cr、Lac/Cr与边缘区均无显著性差异。 6例脑梗死病灶周围区仍可见到Lac ,NAA正常或呈轻度下降。结论 Lac的出现是急性脑梗死最敏感和最早期的表现。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病灶边缘和 /或周围提示存在缺血性半暗带。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脑梗死治疗时间窗的差异与个体化研究进展 [J].
于永发 ;
董国淑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 (03) :181-184
[2]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1H-MRS表现 [J].
贾腾蛟 .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2, (01) :3-5
[3]   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影像学判定 [J].
张运周 ;
尹岭 ;
朱克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 (05) :274-276
[4]  
现代脑血管病学.[M].粟秀初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5]  
脑卒中诊断治疗学.[M].章翔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