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项目地方实践的差异性表达及成因分析——基于西部和中部两村庄的比较研究

被引:9
作者
谢小芹
简小鹰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关键词
项目; 国家动员; 地方实践; 意外后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经验呈现出村庄治理性条件与基础性条件是影响项目绩效的关键。本文尝试提出二对分析概念即"公共治理"和"私人治理"、"利诱型基础"和"排斥型基础"试图对项目问题做深入分析。建立通过对个案方法及其比较研究基础上的研究,可以明晰项目地方实践的不同表达及其成因的复杂性。项目绩效的发挥不仅需要村民的参与,而且也需要以公共性为目的的村庄治理;同时,社会基础条件和治理样态也会相互影响。拥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利诱型基础"的社区条件和"公权公用"的治理性基础是项目效度的关键,而"排斥型基础"的社区条件以及"公权公用"的"私人治理"就成为项目限度的根源。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一项基于村庄本位的考察 [J].
李祖佩 .
中国农村观察, 2013, (04) :2-13+94
[2]   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 [J].
陈家建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2) :64-79+205
[3]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 [J].
贺雪峰 .
开放时代, 2012, (10) :108-129
[4]   论农村项目化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基于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的实证分析 [J].
李祖佩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03) :8-16
[5]   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J].
渠敬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5) :113-130+207
[6]   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 兼论“项目治国” [J].
周飞舟 .
社会, 2012, 32 (01) :1-37
[7]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J].
折晓叶 ;
陈婴婴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4) :126-148+223
[8]   村庄治理国内研究述评 [J].
张要杰 .
社科纵横, 2010, 25 (07) :32-35
[10]   乡村治理的软肋:灰色势力 [J].
陈柏峰 ;
董磊明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04) :142-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