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被引:47
作者
王兵 [1 ,2 ]
张光辉 [1 ,2 ]
刘国彬 [2 ]
杨勤科 [2 ,3 ]
杨艳芬 [4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态; 治理; 模型; 质量评价; 多方案综合决策支持系统; 退耕还林(草);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X820 [一般性问题];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生态环境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的难度。确立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在解决同一类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关注的关键问题。该文以延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对象,选取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法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多方案综合决策支持系统(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se framework-multipl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PSIR-mDSS)对研究区域1999-2009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进行了评家,结果表明:DPSIR-mDSS模型在构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人类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与环境系统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简化为一对一因果链,评价过程得以分解、简化,且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域生态恢复环境效应实际变化情况一致,能较好的解释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耕地压力、生态需水亏缺等接踵而至,应在今后予以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150 / 16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J].
张建军 ;
陈凤娟 ;
白建勤 ;
张晓萍 ;
雷泳南 ;
刘二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6) :232-239
[2]   黄土丘陵区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王凯博 ;
时伟宇 ;
上官周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5) :80-86
[3]   利用侵蚀模型普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状况 [J].
张岩 ;
刘宪春 ;
李智广 ;
朱清科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0) :165-171
[4]   参考作物蒸散简易估算方法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 [J].
李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6) :106-111
[5]   三峡库区开县蓄水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J].
崔晓伟 ;
张磊 ;
朱亮 ;
宋戈 ;
吴炳方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4) :227-234
[6]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水沙效应 [J].
徐学选 ;
刘普灵 ;
琚彤军 ;
史新合 ;
宇苗子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3) :113-117
[7]   灌区生态系统健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J].
方延旭 ;
杨培岭 ;
宋素兰 ;
杜军 ;
薛彦东 ;
苏艳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11) :199-205
[8]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王军 ;
李正 ;
白中科 ;
鞠正山 ;
王国茹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S1) (S1) :340-345
[9]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粮食安全的影响——以陕西省清涧、米脂、子洲、吴堡县为例 [J].
成六三 ;
吴普特 ;
赵西宁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10) :1689-1697
[10]   基于因子分析与熵值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J].
杨娜 ;
李慧明 .
软科学, 2010, 24 (06)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