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与能源技术的区域差异

被引:28
作者
汪克亮 [1 ,2 ]
杨宝臣 [2 ]
杨力 [1 ]
机构
[1]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效率; 能源技术; 共同前沿; 区域差异; 技术缺口比率;
D O I
10.19571/j.cnki.1000-2995.2012.05.007
中图分类号
F426.2 []; F273.1 [企业技术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2 ; 1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非参数前沿,在共同前沿方法框架下分析比较2000-2007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利用"技术缺口比率(TGR)"定量考察中国区域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在全国共同前沿下的均值仅为0.688,维持既定经济产出的节能空间达到31.2%;从区域角度来看,中国能源技术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接近全国最优水平,样本期内TGR始终维持在0.95以上,而中、西部地区距离全国潜在最优能源技术还分别存在18.6%和26.6%的改进潜力,三大区域之间的能源技术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3+78 +7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 [J].
刘兆征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13 (06) :54-57
[3]   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经验分析 [J].
师博 ;
沈坤荣 .
世界经济, 2008, (09) :49-59
[4]   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 [J].
魏楚 ;
沈满洪 .
管理世界, 2007, (08) :66-76
[5]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6]  
Total-factor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J] . Tzu-Pu Chang,Jin-Li Hu.Applied Energy . 2010 (10)
[7]   Chinese regional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based on a DEA model of fixing non-energy inputs [J].
Shi, Guang-Ming ;
Bi, Jun ;
Wang, Jin-Nan .
ENERGY POLICY, 2010, 38 (10) :6172-6179
[8]   Total-factor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of regions in Japan [J].
Honma, Satoshi ;
Hu, Jin-Li .
ENERGY POLICY, 2009, 37 (10) :3941-3950
[9]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s for measuring economy-wide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J].
Zhou, P. ;
Ang, B. W. .
ENERGY POLICY, 2008, 36 (08) :2911-2916
[10]   Metafrontier frameworks for the study of firm-level efficiencies and technology ratios [J].
O'Donnell, Christopher J. ;
Rao, D. S. Prasada ;
Battese, George E. .
EMPIRICAL ECONOMICS, 2008, 34 (02) :23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