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被引:10
作者
李世荣 [1 ]
李文忠 [1 ]
李福源 [2 ]
赵万启 [2 ]
周心澄 [1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2] 青海大通县林业旅游局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评价指标;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06.02.015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68+84 +8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孝芳主编, 1989
[2]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3团为例 [J].
古丽努尔·沙布尔哈孜 ;
尹林克 ;
热合木都拉·阿地拉 ;
李春香 .
干旱区研究, 2004, (02) :161-165
[3]   农用土地评价参评因子的权重问题 [J].
岳健 ;
杨发相 ;
罗格平 ;
穆桂金 .
干旱区研究, 2004, (01) :55-58
[4]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J].
周维博 ;
李佩成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3) :288-293
[5]   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模型 [J].
朱瑜馨 ;
赵军 ;
曹静 .
干旱区研究, 2002, (04) :33-37
[6]   我国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J].
刘黎明 ;
谢花林 ;
赵英伟 .
中国土地科学, 2001, (04) :43-46+42
[7]   基于GIS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无锡市马山区为例 [J].
王铁成 ;
周生路 ;
王杰臣 ;
彭补拙 .
干旱区地理, 2001, (02) :118-122
[8]   绿洲持续利用评价 [J].
赵雪雁 .
干旱区地理, 2001, (01) :86-89
[9]   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描述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J].
李朝洪 ;
郝爱民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0, (05) :122-124
[10]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例 [J].
蒙吉军 ;
刘家明 .
中国土地科学, 1998, (03)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