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模型

被引:19
作者
朱瑜馨
赵军
曹静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兰州,兰州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稳定性; 祁连山;
D O I
10.13866/j.azr.2002.04.008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建立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构建该地区山地生态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表明 ,水资源开发强度、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对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贡献率较大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适当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 ,是维护该区生态平衡、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河西走廊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势分析 [J].
谢强 ;
方创琳 .
干旱区地理, 2001, (01) :74-79
[2]   祁连山中部地区 40a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J].
丁永建 ;
叶佰生 ;
刘时银 .
冰川冻土, 2000, (03) :193-199
[3]   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与变迁考 [J].
李并成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 (01) :1-16+247
[4]   北京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初步研究 [J].
李晓秀 .
农村生态环境, 2000, (01) :22-26
[5]   山地稳定性研究的动态数值模型 [J].
郑国璋 ;
张爱国 ;
张淑莉 ;
马志正 .
山地学报, 1999, (04) :363-367
[6]   祁连山区水资源及其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影响 [J].
陈昌毓 .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02) :104-114
[7]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及其表征 [J].
韩博平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2) :37-45
[8]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徐建华编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