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

被引:57
作者
许家伟 [1 ]
侯景伟 [1 ]
宋宏权 [2 ]
乔家君 [1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空间格局;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时空演变;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1.04.013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1407 ; 0201 ; 020105 ;
摘要
利用至2009年的省级数据,与前人结论进行了对比,纠正了某些认识。①与我国几何中心相比,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表现出不均衡性;②政策因素和由此导致的开放程度、开放时序的差别,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③经济危机是经济重心产生剧烈跳动的主要原因;④广东省人口的快速增长是人口重心持续的西南向移动的真正原因,而经济重心的东南向移动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⑤人口重心和第一产业重心较为吻合,而与经济重心、第二产业重心、第三产业重心较为离散。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J].
樊杰 ;
陶岸君 ;
吕晨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1) :87-95
[2]   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关怀 [J].
李小建 .
经济经纬, 2009, (03) :43-46+54
[3]   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 [J].
贺灿飞 ;
刘作丽 ;
王亮 .
地理学报, 2008, (08) :807-819
[4]   近20年来中国滨海地带区域经济分异特点研究 [J].
陈月英 .
地理科学, 2007, (05) :642-647
[5]   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 [J].
刘刚 ;
沈镭 .
地理学报, 2007, (04) :364-376
[6]   福建省人口重心移动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人口学分析 [J].
刘娟 .
人口学刊, 2007, (01) :16-21
[7]   迁都——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J].
吴殿廷 ;
袁俊 ;
何龙娟 ;
陈向玲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06) :12-18
[8]   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对比分析 [J].
黄建山 ;
冯宗宪 .
人文地理, 2006, (04) :117-122
[9]   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 [J].
冯宗宪 ;
黄建山 .
经济地理, 2006, (02) :249-254+269
[10]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J].
许月卿 ;
李双成 .
人文地理, 2005, (01) :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