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鸿沟到虚拟见证:网络公共领域何以可能

被引:2
作者
王程韡
机构
[1]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关键词
网络公共领域; 信息鸿沟; 虚拟见证;
D O 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2.03.009
中图分类号
C91-06 [学派及其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中的咖啡馆提供了平等性这种公共领域形成的首要属性。然而在信息社会中由区隔所造成的话语权的不对称,却使得平等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形成中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公共领域在东西方产生的起源指出,"弱者的武器"和"差序格局"等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所导致的地方性"小圈子"是制约中国的传统,乃至网络公共领域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要跳出从个体性到群体性的魔咒,就只有如虚拟见证一般,通过脱下社会身份的先验性外衣实现在匿名性下无限的团结。也只有通过微小但无限的"我",才可能以共同的"网民"之名,战胜强大但有限的网络精英,从而以一种涓滴之势和平地推动网络民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7+81 +8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网络公共领域下我国社会结构的嬗变 [J].
方曙光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2, 28 (03) :107-112
[2]   警惕话语权上的“贫富差距” [J].
李希光 .
人民论坛, 2012, (12) :50-50
[3]   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 [J].
曾繁旭 ;
黄广生 .
开放时代, 2012, (04) :115-131
[4]   对网络公共领域危机的思考——从“艳照”事件看网络公共领域公共性的缺失 [J].
张小丽 .
理论界, 2012, (04) :164-165
[5]   政策否决的社会建构——以我国几次立法禁止“人肉搜索”的失败为例 [J].
王程韡 .
公共管理学报, 2011, 8 (04) :21-31+123
[6]   重新发现信息社会:来自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回答 [J].
王程韡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6 (05) :27-32
[7]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 [J].
熊光清 .
教学与研究, 2011, (01) :42-47
[8]   咖啡西渐与法国启蒙运动 [J].
曹立仁 .
南风窗, 2010, (12) :90-91
[9]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 [J].
黄荣贵 .
社会, 2010, 30 (02) :178-197
[10]   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 [J].
杨晓茹 .
当代传播, 2010, (02)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