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性的中国语境

被引:16
作者
陈兴良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违法; 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犯罪客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违法性是对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进行实质审查的一个要件,在犯罪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德国刑法中,违法性是犯罪论体系的第一个阶层,主要通过利益权衡排除违法阻却事由。在我国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中没有违法性的独立地位。本文将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客体这三个概念与德国刑法中的违法性概念进行对比,认为社会危害性的概念与违法性的概念在性质与功能上最为接近。在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中,社会危害性并不是独立的犯罪构成要件,而是以犯罪概念中本质特征的形式出现,不能正确地发挥违法性要件的实质审查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5 / 2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 [J].
高铭暄 .
法学, 2010, (02) :56-61
[2]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J].
张明楷 .
现代法学, 2009, 31 (06) :41-56
[3]   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 兼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造 [J].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2007, (06) :701-711
[4]   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 [J].
王政勋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 (02) :31-38
[5]  
刑法学教义[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林亚刚, 2014
[6]  
刑法中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应用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聂慧苹, 2013
[7]  
犯罪客体要件研究[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吴念胜, 2010
[8]  
中立行为的帮助[M]. 法律出版社 , 陈洪兵, 2010
[9]  
德国刑法教科书[M]. 中国方正出版社 , 徐久生, 2010
[10]  
违法性认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陈忠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