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法的基础: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主义

被引:68
作者
熊丙万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私法; 个人主义; 合作主义;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4.03.012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中国私法学在借鉴两大法系私法制度和私法学说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支撑两大法系私法的个人主义认识论。近年来,个人主义认识论得到中国私法学者的系统阐述,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个人主义过分侧重强调对既有私权的静态享有和安全保护,忽视了私有权利的动态生成机制,进而忽视了私人社会生活和私法的合作面向,即私人之间共同合作创造的过程。受此影响,个人主义认识论不仅无力对现有私法制度作出系统合理的解释,而且很可能成为中国私法学在两大法系传统智慧之外构想更优替代方案的绊脚石。中国私法学有必要认真对待私人社会生活的合作面向,在认识论上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主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55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分期付款买卖法律条款的消费者保护建构 [J].
宁红丽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 (02) :85-94
[3]   转型社会与道德真空:司法改革中的法律职业蓝图 [J].
李学尧 .
中国法学, 2012, (03) :63-78
[4]   私人自治与私法品性 [J].
易军 .
法学研究, 2012, 34 (03) :68-86
[5]   征补条例实施的影响和对策 [J].
江勇 .
中国审判, 2011, (10) :100-103
[6]   私法权利的转型——一个团体法视角的观察 [J].
叶林 .
法学家, 2010, (04) :138-154+179
[7]   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 [J].
王利明 .
政法论坛, 2009, 27 (02) :22-34
[8]   私法立宪主义论 [J].
薛军 .
法学研究, 2008, 30 (04) :54-67
[9]   哈耶克社会自发进化论述评 [J].
阎孟伟 .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13-17
[10]   中国民法: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J].
梁慧星 .
中国改革, 2006, (07)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