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及其同震破裂研究

被引:52
作者
侯康明
雷中生
万夫岭
李丽梅
熊振
机构
[1] 江苏省地震局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3] 江苏省地震局 南京市中山门外卫岗号
[4] 兰州
[5] 南京市中山门外卫岗号
关键词
武都南地震; 同震破裂带; 发震断裂; 地震滑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近年来,通过艰苦的野外现场考察和室内相关资料的系统调研,对1879年武都南8级大震的震级、震害、烈度分布、同震破裂及其形成该事件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对武都南8级大震的宏观震中位置、震级及同震破裂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重点讨论了该历史事件同震破裂的分布范围、破裂类型、规模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武都南地震的极震区主体位于甘肃东南部的武都与文县之间,且靠近武都南,为一呈北东东向展布的椭圆形,长轴长约70km,短轴长约30km,宏观震中位于极震区东部的堡子坝附近。(2)极震区内分布有3条向北东撒开,向南西收敛的同震破裂带。(3)主破裂带西起哈南白水江,东至固水子、透坊、稻畦子一带的白龙江沿岸。(4)同震破裂主要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滑坡、堰塞湖等构造类型组成,其中以滑坡现象最为突出,保存也最为完整。(5)根据同震破裂的产生部位、几何结构和形成机制,可认为武都南地震的同震破裂带是在哈南-稻畦子-毛坡拉断裂带左旋走滑兼倾滑活动作用下形成的。(6)根据同震破裂的规模及发震断裂运动量实测数据,可以确定武都南地震震级已达8级。
引用
收藏
页码:295 / 31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J].
邓起东 ;
张培震 ;
冉勇康 ;
杨晓平 ;
闵伟 ;
陈立春 .
地学前缘, 2003, (S1) :66-73
[2]  
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编, 1989
[3]  
中国地震目录[M]. 科学出版社 , 顾功叙 著,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