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74
作者
杨浩昌 [1 ]
李廉水 [1 ]
刘军 [2 ]
机构
[1]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制造业聚集; 生产性服务业聚集;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D O I
10.19571/j.cnki.1000-2995.2018.01.010
中图分类号
F121.3 [产业结构];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1204 ;
摘要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31]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J].
陈建军 ;
陈国亮 ;
黄洁 .
管理世界, 2009, (04) :83-95
[32]   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J].
赵伟 ;
张萃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5) :52-56+64
[33]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溢出的分类检验研究 [J].
马林 ;
章凯栋 .
世界经济, 2008, (07) :78-87
[34]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J].
陈建军 ;
胡晨光 .
管理世界, 2008, (06) :68-83
[35]   中国地区工业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J].
沈能 ;
刘凤朝 ;
赵建强 .
科研管理, 2007, (04) :16-22
[36]   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 [J].
彭国华 .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02) :52-59
[37]   我国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 [J].
张昕 ;
李廉水 .
中国软科学, 2006, (09) :105-110
[38]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39]   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 [J].
蔡宁 ;
杨闩柱 .
科研管理, 2004, (04) :104-109
[40]   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 [J].
沈坤荣 ;
耿强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5) :82-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