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及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模型

被引:82
作者
张乐勤 [1 ,2 ]
李荣富 [3 ]
陈素平 [3 ]
祝亚雯 [2 ]
许信旺 [2 ]
机构
[1]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3] 池州学院资源经济贸易系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测度; 驱动因子; 预测; 安徽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能揭示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1995年-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420.58万t增加到2009年的10919.11万t,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平均增幅为10.48%,碳排放强度由1995年的2.44t/万元降至2009年的1.09t/万元,呈持续下降态势,平均年降幅9.69%,煤炭类碳排放量占绝对优势,年平均为93.77%。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GDP能耗等驱动因子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1582、0.2329、0.2424、0.2688、-0.1176。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的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5686.25万t、22519.10万t,碳排放强度将分别降至0.81t/万元、0.62t/万元。根据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合碳排放驱动因子的边际贡献,提出了减少能源消费的政策建议,可为安徽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安徽省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也可为中尺度(省级行政区)碳排放驱动因子研究及预测提供示范。
引用
收藏
页码:316 / 32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 黄静,冯娜娜.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1 (02)
[2]  
区域碳排放量的计算——以广东省为例[J]. 翟石艳,王铮,马晓哲,黄蕊,刘昌新,朱永彬.应用生态学报. 2011(06)
[3]   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韩亚芬 ;
陈建永 ;
李琦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05) :413-416
[4]   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J].
孙敬水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 2011, (03) :1-6
[5]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J].
蒋金荷 .
资源科学, 2011, 33 (04) :597-604
[6]   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J].
姜磊 ;
季民河 .
财经科学, 2011, (04) :64-70
[7]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新疆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 [J].
吴敬锐 ;
杨兆萍 ;
阿达衣赛肯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01) :187-193
[8]   基于弹性系数的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J].
杨足膺 ;
赵媛 ;
付伍明 .
生态学报, 2010, 30 (24) :6741-6748
[9]   上海市能源消费趋势和碳排放高峰估计 [J].
黄蕊 ;
朱永彬 ;
王铮 .
上海经济研究, 2010, (10) :81-90
[10]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J].
耿涌 ;
董会娟 ;
郗凤明 ;
刘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0)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