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新疆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

被引:24
作者
吴敬锐 [1 ,2 ]
杨兆萍 [1 ]
阿达衣赛肯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STRIPAT模型; 能源足迹; 人文因素; 新疆;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1.01.017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在采用碳汇法计算新疆1957-2007能源足迹的基础上,利用STR IPAT模型,以人口数量、富裕度、能源强度、结构化指标和现代化指标为自变量,以能源足迹为因变量,应用岭回归方法拟合得到环境压力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数量是近51 a新疆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富裕度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足迹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降低能源足迹,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且富裕度和能源强度对能源足迹影响的时间差异显著。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不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的论断。最后提出了控制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87 / 1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趋势预测与评价 [J].
韩延玲 ;
高志刚 .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6) :964-970
[2]   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 [J].
刘雅轩 ;
张小雷 ;
雷军 ;
朱磊 .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3) :471-477
[3]   中国能源足迹增长波动的驱动因子分析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758-767
[4]   基于STIRPAT模型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王琳 ;
吴业 ;
杨桂山 ;
万荣荣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12) :196-200
[5]   基于STIRPAT模型的环境压力空间差异分析——以能源消费为例 [J].
王立猛 ;
何康林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5) :1032-1037
[6]   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张志强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6) :69-78
[7]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中国环境压力的时间差异——以1952—2003年能源消费为例 [J].
王立猛 ;
何康林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6) :862-869
[8]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J].
龙爱华 ;
徐中民 ;
王新华 ;
尚海洋 .
生态学报, 2006, (10) :3358-3365
[9]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邱国玉 .
地理学报, 2005, (02) :198-208
[10]   新疆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研究 [J].
周华荣 ;
潘伯荣 ;
海热提·涂尔逊 .
干旱区地理, 2001, (01)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