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农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革——对汶川地震灾区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

被引:13
作者
李路路 [1 ]
李睿婕 [1 ]
赵延东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2]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灾害; 农村社会关系; 资源; 公平感; 未预料后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自然灾害为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变化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室"。文章使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汶川地震后一个灾区村庄中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变化趋势的观察,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问题。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强化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利益化趋势,灾害影响社会关系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资源分配方式和公平感的变化发生作用。最后,讨论了救灾政策产生的未预料后果及其对灾害治理的政策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90 / 20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农村人情的变异:表现、实质与根源——对当前原子化农村地区人情的一项考察 [J].
杨华 ;
欧阳静 .
中州学刊, 2011, (05) :117-121
[2]   突生与连续:西方灾后恢复的社会学研究述评 [J].
卢阳旭 .
国外社会科学, 2011, (02) :38-42
[3]   震后贫困村住房重建中的财富分配与流动——以四川省为例 [J].
徐晓军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8 (04) :2-8
[4]   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 [J].
徐晓军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1) :64-95+244
[5]   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 [J].
赵延东 .
社会学研究, 2007, (05) :164-187+245
[6]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 [J].
吴毅 .
社会学研究, 2007, (05) :21-45+243
[7]   农村社会关系研究述评 [J].
苟天来 ;
左停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4) :405-410
[8]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 [J].
应星 .
社会学研究, 2007, (02) :1-23+243
[9]   从血缘群到公民化:共和国时代安徽农村宗族变迁研究 [J].
王朔柏 ;
陈意新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01) :180-193+209
[10]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J].
杨善华 ;
侯红蕊 .
宁夏社会科学, 1999, (06) :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