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基于全国各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26
作者
谭智心 [1 ]
曹慧 [1 ]
陈洁 [2 ]
机构
[1]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
[2]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史研究室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布局; 演变趋势; 固定效应模型;
D O I
10.13778/j.cnki.11-3705/c.2012.09.006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程度在波动中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小麦的集中化程度最高,稻谷最低。粮食区域布局的变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和转移。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东北稻谷重要性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中部地区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业科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J].
陆文聪 ;
梅燕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140-152
[2]   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区变化:1978~2003年 [J].
高帆 .
管理世界, 2005, (09) :70-78+87
[3]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化和空间分布的经济学分析 [J].
薛宇峰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3) :3-10
[5]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 [J].
黄爱军 .
农业经济问题, 1995, (0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