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64排螺旋CT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关系

被引:14
作者
崔光亮 [1 ]
蔡武 [2 ]
邵国富 [3 ]
机构
[1] 无锡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2]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
[3]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D O I
10.19845/j.cnki.zfysjjbzz.2010.08.017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 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6%)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9.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731 / 7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发病关系探讨 [J].
潘瑞华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02) :67-69
[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J].
章成国 ;
张虹桥 ;
谢坚 ;
邵燕 ;
邢诒刚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12) :832-835
[3]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J].
逄涛 .
山东医药, 2006, (01) :32-33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J].
尚明谦 ;
曹秉振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 (05) :83-84
[5]   血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 [J].
金文胜 ;
潘长玉 ;
陆菊明 ;
智光 ;
杨波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01) :22-25
[6]   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 [J].
徐安定 ;
卓文燕 ;
林秀华 ;
余科 ;
谭少华 ;
李虹 ;
陈明星 ;
吴宜娟 .
高血压杂志, 2004, (02) :25-28
[7]   血管内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J].
韩志华 ;
王彬尧 ;
葛建伟 ;
李善泉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4, (02) :22-24
[8]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J].
刘国荣 ;
李月春 ;
张京芬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 (05) :46-48
[9]   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J].
卫华 ;
王拥军 ;
颜振瀛 ;
华杨 .
中国全科医学, 2001, (02) :107-109
[10]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urface Morphology in the Carotid Bifurcation Assessed With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J].
de Weer, Thomas T. ;
Cretier, Sander ;
Groen, Harald C. ;
Homburg, Philip ;
Cakir, Hamit ;
Wentzel, Jolanda J. ;
Dippel, Diederik W. J. ;
van der Lugt, Aad .
STROKE, 2009, 40 (04) :1334-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