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22
作者
吴胜男 [1 ,2 ]
李岩泉 [3 ]
于大炮 [1 ]
周莉 [1 ]
周旺明 [1 ]
郭焱 [1 ,2 ]
王晓雨 [1 ,2 ]
代力民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植被碳储量; 影响因素; VAR模型;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碳平衡都具有重要影响。而对影响森林植被碳库的自然和非自然因素进行研究更是对增强森林的碳汇作用,继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意义重大。现有的森林动态模型虽然可以很好的模拟碳储量各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但研究往往集中于小尺度从单一影响因素着手,且由于确定模型输入变量和参数的复杂性,使得这些模型在区域甚至更大尺度上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困难。因此,运用VAR模型,以陕西省为例,构建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病虫害发生面积、木材产量、森林火灾面积、森林抚育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降水和温度之间的动态关系,来验证该模型在省级尺度条件下的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呈一阶单整序列并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VAR模型也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满足运行的前提条件。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可知,森林病虫害、木材产量对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呈现出很明显的负作用,并且贡献度很高,分别为5.61%和4.52%;森林抚育、人工更新造林对碳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火灾、温度和降水的冲击给碳储量带来的影响均不明显。模型较好的模拟了各影响因素对陕西省碳储量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该模型可应用于省级尺度条件下的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196 / 20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2]   黑河上游祁连山区青海云杉生长状况及其潜在分布区的模拟 [J].
彭守璋 ;
赵传燕 ;
许仲林 ;
王超 ;
柳逸月 .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06) :605-614
[3]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杨晓菲 ;
鲁绍伟 ;
饶良懿 ;
耿绍波 ;
曹晓霞 ;
高东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 26 (03) :73-78
[4]   基于VAR模型的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 [J].
吴振信 ;
薛冰 ;
王书平 .
中国管理科学, 2011, 19 (01) :21-28
[5]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 [J].
于丹 ;
李颖 ;
田广才 .
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03) :161-161
[6]   贝叶斯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J].
樊重俊 .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0, 29 (06) :1060-1066
[7]   基于个体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及模型验证 [J].
延晓冬 ;
赵俊芳 .
生态学报, 2007, (07) :2684-2694
[8]   森林动态计算机模拟模型研究 [J].
刘平 ;
马履一 ;
段劼 .
世界林业研究, 2007, (03) :45-50
[9]   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J].
徐小锋 ;
田汉勤 ;
万师强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2) :175-188
[10]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J].
毛留喜 ;
孙艳玲 ;
延晓冬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1) :218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