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研究

被引:9
作者
张红
机构
[1]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发展质量; 测度;
D O I
10.13910/j.cnki.shjr.2015.12.003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及其质量的相关理论,界定了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和属性,从经济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持续性五个维度构建了测度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将长江经济带各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2006-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从五个维度指数的变化来看,除经济发展持续性维度有所下降以外,经济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和分享性均呈现上升态势。由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的上升变动趋势与经济发展有效性和分享性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种走势,表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通过测度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将其划分为高质量型、中质量型、低质量型、差质量型经济发展区,且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势与"城市群(圈)集聚"特征,即高质量型经济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第三阶梯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质量型经济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成渝城市群,低质量型经济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地势第二阶梯,差质量型经济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地势第一阶梯。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社科文摘 [J].
李莉 .
百科知识, 2014, (20) :54-55
[2]   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理论与测度 [J].
周江燕 ;
白永秀 .
中国农村经济, 2014, (06) :16-26+40
[3]   中国生态消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评价 [J].
倪琳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 27 (05) :68-72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J].
韩小孩 ;
张耀辉 ;
孙福军 ;
王少华 .
四川兵工学报, 2012, 33 (10) :124-126
[5]  
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1》[J]. 领导决策信息. 2012(38)
[6]  
世行报告:中国劳动生产率不及拉美和印度[J]. 中国对外贸易. 2012(06)
[7]   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附视频 [J].
徐胜 ;
王晓惠 ;
宋维玲 ;
董伟 .
海洋通报, 2011, (06) :601-606
[8]   长三角地区立法协调机制探讨 [J].
栗丹 .
中国国情国力, 2010, (09) :52-53
[9]   高等教育质量观与质量评价 [J].
王海燕 ;
张林英 ;
李晓萍 .
中国质量, 2007, (03) :42-43
[10]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 [J].
杨永恒 ;
胡鞍钢 ;
张宁 .
经济研究, 2005, (07) :4-17